查看原文
其他

【美忆】60张珍贵老照片,记录湘西曾经美好时光~~~

2017-09-13 湘西网 湘西头条




在岁月的年轮上,当我们容颜苍老,唯有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件件已经陈旧的物件提醒着我们过去曾经经历的岁月。


湘西60华诞日益临近,西西精选了一组珍贵的湘西老照片,希望这些留存在湘西人记忆深处的、着实拨动过人心的、与湘西人生活有关的往事,能让您触摸到湘西时代变迁的细节,能看到曾经为湘西热血飞天激情奋斗的人们……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4年永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塔卧



  1934年贺龙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所在地——龙山茨岩塘



  1935年9月,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迁至龙山县后,红二、六军团主要负责人任弼时(左三)、贺龙(左一)、关向应(左四)、王震(前)、李达(左二)领导开辟湘西游击区时的合影。



刘邓大军过湘西



  1949年阴历十月,刘邓大军挺进西南在泸溪铁山河待渡情景。



  刘邓大军在花垣茶峒搭浮桥进军大西南



湘西州第一届人大一次会议



1957年9月15日至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吉首隆重召开。选举了石邦智(苗族)为州长;彭祖贵(土家族)、赵德新、陈彦滨、龙再宇(苗族)、田荆贵(土家族)、石元机(苗族)、黄穆如(土家族)为副州长;彭武刚(土家族)、石元星(苗族)、齐寿良等37人为州人民委员会委员。董千祥当选为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在这历史时刻,副省长谭余保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将国务院颁发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铜印授予州长石邦智。石州长双手接过铜印,并在州人民委员会第一号公告上端端正正地盖上大印,宣告新当选人员就职。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时中央和外省祝贺团



  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部分代表



  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代表们投入神圣的一票



  当选的州长、副州长、州人民委员会委员、州中级法院院长等在主席台上。 徐萍 摄



  龙山县土家族代表向积英(左)与花垣县苗族代表石花茂在大会期间成了好朋友



湘西第一条公路——湘川公路



湘川公路(湘西段)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与重庆秀山县之间。川湘公路(湘西段)自1936年3月开工,同年9月9日举行土路试车。1937年3月全线通车,工程及管理经费达236.8163万元法币。全面抗战后,湘川公路成为连接抗日前线和大后方的重要交通线之一,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竣工时的湘川公路矮寨天险立交桥



  上世纪50年代的湘川公路矮寨公路奇观



  湘川公路泸溪铁山河轮渡口  龙赞才 摄



湘川公路泸溪段潭溪公路吊桥



永大公路建成通车



  永顺至大庸(今张家界)公路,长约60多公里,属常(德)永(顺)公路一段,1952年3月动工,1953年9月全线通车。永大公路是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后建成的首条公路。自治区副主席龙再宇在通车典礼上剪彩。(图片选自湖南百年老照片)



六十年前的技术革新



在二十世纪50年代中后期湘西农村热火朝天的农业生产高潮中,各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蔚然成风,各级干群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大搞技术革新,硕果累累,捷报频传,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图片收集自《民族画报》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画册》)


  1958年,古丈县龙鼻乡乡长龙光昭(苗族,右二)与木工们改装除草中耕器。 张冠嵘/摄



  泸溪仲溪伐木场采用先进的钢索滑运,提高了运材效率,减轻了体力劳动。



  吉首县大田湾农业社为解决稻田灌溉问题,土法安装水轮泵,把山下的水抽到山上的稻田里去。



  古丈驻社干部刘镇远等,发明“高空架索法”运土杂肥下田,提高工效15倍。



  花垣县农村青年石林秀发明了木制水力压水机



  古丈县农业科科长龙显杰(苗族),在官坝乡革新农业社创造了“秧田耙坨平沟箱三用器”,这种新工具一天能整秧田100亩,提高工效二百倍。 张冠嵘/摄



  1958年全州农村工具改革比武誓师大会在吉首县吉首公社召开。300多名代表进行了水旱工具现场比武。 田力/摄 



湘西制油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遍地都是油桐树,有“金色油海之乡”誉称。解放后,各族人民在党的倡导下,经营桐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打开油桐的销路,1952年政府就建起了湘西制油厂,生产工业急需的洪油,1958年后又建立了保靖、泸溪两个分厂,工人达到370多名。洪油产量由建厂初期的330多吨增加到1959年的2760多吨。


  1958年4月16日,湘西制油厂籽油机札开车典礼。



酉水河边待运的洪油



  湘西盛产桐油,秋天是收摘桐籽的季节。



剥桐子的土家姑娘



酉水河畔的湘西制油厂保靖分厂



英雄水电站



1958年秋,在全民大跃进、大办水利的高潮中,为解决龙山县北半县的农田水利灌溉和人民生活用水,龙山县决定兴修“英雄运河”,引酉水入县。开始计划在湖北省沙刀沟下游的金滩修拦河坝,“英雄运河”全长百余里,因两省行政区划所限及工程浩大,大坝坝址改在龙山县三元乡境内的海水坨。经专家论证后,最后将大坝坝址建在三元乡境内的距县城22公里的马鞍山。1959年冬,龙山县动员全县数万民工开赴马鞍山,用原始工具和血肉之躯修筑英雄运河拦河坝。1961年2月,经一年多奋战,完成土石方19.2万方,建成了一座高24.5米的土坝。但在3月初的一场暴雨中,将刚建成的大坝冲毁,工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1962年,在原坝址上重新修筑了高15米的土石方重力拦河坝,至止,龙山县及时作出调整,放弃修筑英雄运河的计划,并报请湖南省水电厅批准,在原坝址上改修英雄水电站。英雄水电站总投资40万元,装机3x360千瓦,总装机容量1080千瓦,于1963年10月开工,1965年10月建成投产。英雄水电站建成时,是当时全州最大的水电站,为水电系统培养出了300多名电力专业技术人才,被誉为龙山县地方电力的摇篮。(老照片由陈元坤提供、文字资料摘选自《龙山县电力志》)  


热火朝天的修建英雄运河工地



英雄水电站建设工地



当年建成的英雄水电站



绝壁上的引水工程



1963年至1965年,花垣县雅桥公社的苗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百丈高的五龙冲悬崖绝壁上,经过三个冬天的战斗,修凿了一条5198米长的盘山渠道,使大兴、田圹等6个大队的4700多亩田土久旱无忧,创造了前人不敢想、不敢闯的人间奇迹。


  修渠专业队的苗族社员在劈山修渠 唐克立  摄



  整个工程都是在绝壁上挖凿出来的。图为渠道出口段。 唐克立  摄



清清流水流经悬岩渠道 唐克立  摄



50年代的农村公共食堂



新中国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热情空前高潮,随着合作化、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农村生产生活发生了大改变,出工大呼隆、一船拖,人海战术盛行,为适应这一形式,公共食堂应运而生。开始是一个大队一个大食堂,成百上千人一起吃大锅饭,后又缩小至一个生产队一个小食堂,但也是几十人上百人一同开餐。演绎了一场想奔向“共产主义”的美好“神话”。


  开餐前炊事员把各户的饭菜分好,摆在桌上。免得开饭时混乱耽搁时间。食堂是采取定量的办法,使社员们负担合理,清算帐目简便。 唐克立 彭继维/摄



忙碌的公共食堂厨房 唐克立 彭继维/摄



  保靖县水田公社白合山寨的公共食堂   食堂炊事员石生花用切菜机切菜。用切菜机一天能切2400斤菜,比用手切快4倍多,人也不累。 唐克立 彭继维/摄



  红星生产队公共食堂服务员 唐克立 彭继维/摄



公共食堂是社员之家 唐克立 彭继维/摄



少数民族女干部茁壮成长



湘西解放后,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妇女从根本上得到解放,她们迈出家庭,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和各项政治运动,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其正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为湘西建设作出了贡献。


  普通农家家庭妇女龙拔英(苗族)在党的培养下,当上了古丈县民政科长。



  出席共青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湘西代表龙凤芝(中),在向新疆等地兄弟民族青年代表介绍苗族服饰。



  在全国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我州苗族代表向健生(右)接受参加大会的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妇女部副部长伊丽沙白.晋洛斯卡鲁赠送纪念章。



  1955年2月,在长沙举行湖南省第一次模范民族工作者会议。出席会议的湘西苗族代表石恩香(左二)与其他民族的代表宋清恩(汉族、左一)、马元英(回族、右二)、杨春肥(侗族、右一)交流民族工作经验。



  湘西苗族自治区、吉首县首届各界妇女代表大会纪念 (1953年4月15日)



  保靖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全体合影(1952年9月)



创制推广苗文 促进民族团结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苗族文字工作正式纳入了规划,自治区(州)政府组织苗族工作者加强对苗文的创制推广,促进了苗区人民的文化进步,增强了苗族与土家族、汉族等各民族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受到湘西各族人民的欢迎。


  这是苗族女干部吴天凤(右)和石莲英在研究苗文方案(1957年)



  党和政府为苗族人民创制苗文,将促进苗族文化进一步发展。这是我州和贵州的苗族青年参观苗文方案。



  苗族编辑人员在编写苗文农民课本



  花垣县吉卫乡重点推广苗文,苗文夜校在上课。



  花垣县吉卫乡龙老凤老人学苗文脱了盲



县县通广播 乡乡通电话



  乡乡通了电话,群众和外界的联系方便多了。



  电话通了,开展工作方便了。这是古丈县委书记马耕田在召开全县电话会议。



有线广播站



收听无线电广播



农村托儿所



永顺县塔卧乡文昌第一社的托儿所(1957年)



  这个失去母亲的土家族小女孩名叫社妹,由农业合作社负责抚养。在社办托儿所里幸福的生活着(1957年)。



  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后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卫生事业的改观改变了过去“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走路”的悲惨景象。湘西第一人民医院设立了婴儿室,每天都要接待许多新生的小宝宝(1956年)。



  永顺县麻阳社全部实现了托儿化,解放了妇女劳动力(1957年)。



  龙山县茨岩公社队队办起了托儿所,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6年)。



  龙山县桶车公社下池大队幼儿院老师夏声音幼教工作搞得好,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3年)。




本期编辑:西西

内容来源:文中所有图片均由陈庭茂老师收集整理供稿


版权声明:本平台刊发的所有老照片版权归州老摄影家协会及作者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翻拍、转载和使用,特此声明,违者必究。



猜你还喜欢:

【老照片】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

【老照片】这组兴修水利图,映衬湘西巨变!

【老照片】六十多年前,湘西农业生产就很牛!

这组老照片,记录了湘西土地改革的一段历史


·END·

湘西头条

好看·好用·好玩

微信号:xxnet20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